裸耳龙蜥

Japalura dymondi   Boulenger
   

  13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背脊两侧大鳞略呈纵行排列,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或相隔一枚小鳞。鼓膜裸露,有喉褶。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肩前与眼之间。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以上。背侧常有一对浅色纵线纹。
形态 全长雄蜥(70 + 158) mm,雌蜥(86 + 175) mm。背面橄榄绿色或淡棕色,有两条宽的浅色背侧纵线纹,背正中有一深色脊纹,体侧有小白点,头及四肢背面有或无深色横纹;腹面污白色。头背腹略扁平,头宽大于头长的三分之二,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,形成明显的棱,吻部呈四棱锥形,头背较平,前额微凹。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(2号标本)或相隔一枚小鳞(5号标本)。两颊内陷,颞部隆起。头背鳞片大小不一,前额棱鳞排成’Y”形或“V”形,眼后至鼓膜上方有4-5枚大棱鳞组成的鳞行。鼓膜裸露,其上方与颈鬣之间有二枚锥状大鳞;上唇鳞8,个别一侧为9枚,内侧有一行大鳞与上唇缘平行;下唇鳞8或9枚;领下鳞具棱,棱尖斜向中线排列;喉褶明显,褶部被细鳞,肩前褶与喉褶相连续,该部亦被细鳞。体略侧扁,颈鬣发达,由7或8枚侧扁的鳞片组成,背鬣低矮呈锯齿状,背鳞大小不一,背脊两侧大鳞略成纵行排列;腹鳞大于背鳞,小于背部大棱鳞,具强棱,棱尖朝向腹后方。四肢略扁平,其上覆以棱鳞,几胫长与头宽约相等,第III、IV指几等长,第IV趾长于第III趾而短于胫长;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肩前与眼之间;尾基部膨大而略侧扁,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以上,其上覆以大棱鳞。
每侧上颌齿18或20枚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干热河谷地区。常见于稀树灌丛草坡,住宅周围草灌丛地带,耕作地外围草地,墓地等环境中。3-6月在野外捕捉到标本。剖视一雌蜥怀卵8枚,左右输卵管各4,卵径8mm*13mm-8mm*15mm。
垂直分布:邓其祥等(1991: 27)记四川攀西地区980-1650m。吴介云(1992:88)报道云南泸水1800m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于干热河谷地区。常见于稀树灌丛草坡,住宅周围草灌丛地带,耕作地外围草地,墓地等环境中。

海拔范围

垂直分布:邓其祥等(1991: 27)记四川攀西地区980-1650m。吴介云(1992:88)报道云南泸水1800m。


国内分布

大致分布于东经101°30′-103°30′,北纬25°20′-28°之间的地区。四川(攀枝花市、西昌、会理、米易、盐边)、云南(东川、丽江、武定、泸水)。

分类讨论

查看标本 四川西昌2 ♂♂ (CIB105074、SNC 60005) 1♀(SNC60004 ),米易1♂(SNC840004 ) 1♀( SNC8400020 ),攀枝花1♀( CIB755156 ),会理1♀(CIB6515020)。共计3雄4雌。